最近有个机构找我,说想请我给他们的客户 —— 一批钢贸商讲讲课网络配资股票行情,主题是钢贸商如何转型。
我几乎没怎么犹豫,直接回复他:“这个课我讲不了。” 不是我摆架子,也不是我没东西可讲,而是因为在我看来,未来几年,大部分中国的钢贸商,恐怕都得死。
这话可能听起来很刺耳,甚至有些残酷,但这就是当下钢贸商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。
自己有货搞现货交易吧,整天提心吊胆怕价格跌了,辛辛苦苦忙活半天,最后可能还得赔钱;想赊销给建筑总包吧,下游业主没钱给总包,总包自然也就没钱给自己,账面上的数字再好看,收不回真金白银也是白搭。
这日子过得,真是进退两难。
01
之前,钢贸商疯狂的挣钱
以前,钢铁贸易是一个让无数人羡慕的行业,钢贸商们也借着行业的东风,挣得盆满钵满。那时候的钢贸生意,简直就像是捡钱一样容易。
过去的几十年里,中国的建筑行业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,这其中既包括如火如荼的房地产开发,也包括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。
房地产市场从起步到蓬勃发展,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,从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,甚至到县域城镇,到处都能看到建筑工地的身影。
大量的住宅、商业地产项目,对钢材的需求简直是无底洞。开发商拿地、建房,需要海量的钢筋、钢板等建材,而钢贸商作为连接钢厂和建筑企业的中间环节,自然就成了这场盛宴的受益者。
基础设施建设更是不甘落后,高速公路、铁路、桥梁、机场、港口等大型工程项目遍地开花。
为了改善交通条件,促进区域经济发展,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了巨大的资金。这些项目动辄投资数十亿、数百亿,对钢材的消耗量惊人。
无论是铁路的轨道铺设,还是桥梁的钢结构建设,都离不开优质的钢材。
钢贸商们凭借着稳定的货源渠道和广泛的客户网络,轻松地将钢材供应到这些大型项目中,赚取了丰厚的利润。
在那个时候,钢贸生意的模式相对简单粗暴。钢贸商们通常先从钢厂低价进货,然后加价卖给下游的建筑企业、施工单位等。
由于市场需求旺盛,钢材常常供不应求,价格也是一路看涨。很多钢贸商甚至不需要太多的资金周转,靠着预付款、定金就能玩得转。
他们不需要太高的专业知识,不需要复杂的管理能力,只要能拿到货,就能赚到钱。不少人靠着做钢贸生意,从一无所有到身家百万、千万,甚至亿万,实现了财富的快速积累。
这正中了王健林说过的话:什么清华北大,不如胆子大。
那时候的钢贸圈,到处都弥漫着乐观和暴富的气息,今天这个老板提了豪车,明天那个老板买了豪宅,这样的消息屡见不鲜。
可以说,在建筑行业高速发展的红利期,钢贸商们坐享其成,轻松实现了财富的增长。他们赶上了好时代,也抓住了时代赋予的机遇,那段疯狂挣钱的日子,成为了很多钢贸商心中美好的回忆。
02建筑行业不行了,钢铁行业需求急剧下降
然而,好景不长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建筑行业的黄金时代逐渐落幕,曾经的风光不再。
如今的建筑行业,已经进入了一个下行通道,而作为钢铁主要需求方的建筑行业不行了,直接导致了钢铁行业的需求急剧下降。
房地产市场早已不复当年的火爆。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,房地产市场逐渐趋于饱和,住房供需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。
而且,之前房地产的火热,更多的是投资需求,而不是居住需求,都想着买房子后等着涨价,自己资产升值,大挣一笔,这在之前的逻辑是成立的。
但是这几年,国家为了防范房地产泡沫,出台了一系列严厉的调控政策,限购、限贷、限售等措施相继落地,给房地产市场降温。
这使得房地产企业的融资难度加大,资金链紧张,拿地的积极性大幅下降,新开工的项目数量锐减。
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放缓,甚至出现负增长,很多房地产商都暴雷了,对钢材的需求也随之大幅减少。
曾经门庭若市的房地产建筑工地,如今很多都变得冷冷清清,不少项目因为资金问题而停工、烂尾,这让依赖房地产市场的钢贸商们苦不堪言。
即使现在国家又出台刺激房地产,但是太多人已经认识到了房地产的本质,大家都不买了。
基础设施建设虽然仍在继续,但增速也明显放缓。经过多年的大规模建设,我国的基础设施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,部分领域甚至出现了过剩的情况。
而且,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,因为房地产不行了,地方政府的收入急剧下滑,还债的压力非常大。
地方政府的财政,能够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资金也越来越有限。一些原本规划好的大型项目,因为资金问题不得不推迟甚至取消。
而且,因为地方政府没钱,建好的项目也没有钱支付给建筑总包,建筑总包也没有钱支付给钢贸商。
建筑行业的下滑,直接给钢铁行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。钢铁企业的订单量大幅减少,很多钢厂的生产线开工率不足,库存积压严重。
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,钢厂之间开始打价格战,钢材价格一路走低,钢铁行业的整体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。
或许有人会说,虽然建筑行业不行了,但还有新能源汽车、造船等行业在发展,这些行业也需要钢材,难道不能弥补建筑行业需求下降带来的缺口吗?
确实,新能源汽车行业近年来发展迅猛,市场规模不断扩大,对特种钢材的需求有所增加;造船行业也在逐渐复苏,大型船舶的建造需要大量的高强度钢材。但是,这些行业的用钢,钢贸商很难进去。
新能源汽车和造船行业对钢材的质量、性能有非常高的要求,需要的往往是特种钢材、高端钢材。
这些钢材的生产技术含量高,生产厂家相对集中,而且下游企业通常会直接与钢厂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,进行定制化生产。
钢贸商在中间很难插足,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难以保证稳定的高端货源,另一方面是下游企业对供应链的稳定性和专业性要求极高,更愿意直接与钢厂合作,减少中间环节。
所以,虽然这些行业增加了钢铁需求,但对于传统的钢贸商来说,几乎没有什么实际意义,他们根本分享不到这部分市场的红利。
更让钢贸商们头疼的是,在钢铁行业需求下滑的背景下,钢厂也开始下场自己做贸易了。
过去,钢厂主要负责生产,销售环节大多交给钢贸商来完成。但现在,面对市场需求萎缩和激烈的竞争,钢厂为了生存和发展,不得不向下游延伸,直接对接终端客户。
钢厂凭借着自己的生产优势,在价格、货源稳定性等方面都比钢贸商更有竞争力。他们可以绕过钢贸商,直接给建筑企业、制造企业等提供钢材,这无疑进一步挤压了钢贸商的生存空间。
原本属于钢贸商的客户被钢厂抢走,钢贸商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小,生意越来越难做。
03
行业完蛋了,转型很难,只能转行
面对如此严峻的行业形势,很多钢贸商开始思考自己的出路。是在行业内转型,还是彻底转行到其他行业?
很多人的第一想法是转型,而不是转行,因为他们觉得 “没有不行的行业,只有不行的企业”,钢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,肯定会一直存在,总会有机会的。
这话听起来没什么问题,但问题是,钢贸商该怎么转型呢?
有人想到了钢铁产业互联网。近年来,互联网浪潮席卷各个行业,产业互联网也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。一些人认为,将互联网与钢铁贸易结合起来,搭建钢铁产业互联网平台,通过线上平台实现钢材的交易、物流、金融等服务的整合,或许能为钢贸商带来新的生机。
中国目前确实有几个做钢铁产业互联网平台的,但是这些平台做得怎么样呢?客观地说,只能说是一般。
这些平台投入了大量的精力、资金和其他资源,试图改变传统的钢铁贸易模式。他们搭建线上交易系统,整合物流资源,提供金融服务,希望能提高交易效率,降低交易成本。
但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。
一方面,钢铁贸易的链条长、环节多,涉及到采购、仓储、运输、结算等多个方面,要实现全流程的线上化并非易事。很多传统的交易习惯和模式根深蒂固,上下游企业对线上平台的接受度和信任度还需要时间来培养。
另一方面,钢铁产业互联网平台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复杂的市场环境,盈利模式也不清晰。很多平台烧了很多钱,但并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,钢贸商通过这些平台获得的实际收益也非常有限。
真正能通过钢铁产业互联网平台把生意做好的钢贸商,寥寥无几。对于大多数中小钢贸商来说,搭建自己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显然不现实,投入太大,风险太高;加入现有的平台,又难以获得实质性的帮助,所以这条路并不好走。
还有人想搞点加工业务,觉得搞加工比单纯的贸易商价值高点,或许能提高竞争力。
确实,钢材加工可以增加钢材的附加值,满足下游客户的个性化需求。比如将钢板切割成特定的尺寸,将钢筋加工成特定的形状等。但是,加工业务也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。
首先,加工并没有什么太高的技术含量。钢材加工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,只要有相应的设备和简单的技术工人,就能开展加工业务。
这就意味着,一旦有钢贸商涉足加工业务,很快就会有大量的竞争者跟进,导致市场迅速饱和,陷入低价竞争的泥潭。
其次,搞个加工厂需要投入不少钱。购买加工设备、租赁厂房、招聘工人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,对于资金本就紧张的很多钢贸商来说,这无疑是一笔不小的负担。而且,加工业务仍然面临下游赊销钱回不来的问题。
下游客户在购买加工后的钢材时,往往还是会要求赊账,钢贸商虽然做了加工,增加了工作量和成本,但回款难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,资金压力依然很大。
此外,加工业务还面临着存量市场竞争的问题。现有的加工企业已经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,新进入者要想分得一杯羹,并不容易。
所以,搞加工业务看似是一条转型之路,但实际上困难重重,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钢贸商面临的困境。
除了这两种方式,似乎找不到更好的转型方向了。无论是提升服务质量,还是拓展销售渠道,都难以改变钢铁行业需求下滑、竞争加剧的大趋势。
所以,对于大部分钢贸商来说,转型肯定不行,只能无奈地选择转行到其他行业了。
04转行,找死
转行,听起来似乎是一条出路,但实际上,转行对于很多钢贸商来说,无异于 “找死”。
转行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要离开自己熟悉的钢铁行业,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。
在这个自己根本不懂,而且别人家已经卷死的行业里,自己真的能够把人家干了那么多年的人给卷死吗?答案是,大概率是不能的。
现在的经济形势,大家都有目共睹,明显下行的厉害。虽然国家公布的 GDP 增长数据看起来还不错,但回到微观层面,为什么各行各业都感觉不行呢?这其中有两方面的重要原因。
一方面是结构性的问题,现在增长比较快的行业,比如新能源汽车、高科技等行业,虽然发展势头迅猛,但这些行业与绝大部分普通人,包括钢贸商在内,都没有什么关系。
这些行业对技术、资金、人才的要求非常高,准入门槛也很高,不是随便什么人想进就能进的。钢贸商既没有相关的技术积累,也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储备,想要进入这些高增长行业,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。
另一方面,GDP 统计的是增加值,又不是统计的消费。如果 GDP 增长很快,但消费不行,那么生产出来的产品就卖不出去,还一定会出现过剩的情况。
现在很多行业都面临着产能过剩的问题,市场竞争异常激烈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,任何一个行业都挤满了竞争者,新进入者想要立足,难度极大。
所以,当钢贸商们考虑转行的时候,准备转行到哪些行业呢?
是餐饮、零售,还是服务业?
这些行业看似门槛低,但实际上早已是一片红海,竞争激烈到了极致。餐饮行业,每天都有无数家餐厅开业,也有无数家餐厅倒闭,想要在餐饮行业做出名堂,需要有独特的口味、精准的定位、出色的管理和营销能力,这对于习惯了传统钢贸模式的钢贸商来说,并非易事。
现在正赶上八项规定,不能喝酒,还叠加了9月1日必须上社保的问题,生存月亮越难。
零售行业同样如此,线上电商的冲击、线下实体店的竞争,让零售行业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,没有创新和优势,很难在市场中存活下去。
除非你搞情绪价值、搞抖音之类的新媒体行业。
现在确实有一些人通过在抖音上分享生活、展示才艺、直播带货等方式获得了成功,看起来门槛很低,似乎任何人都可以尝试。但是,这东西看着门槛低,实际上做好非常不容易。
要在抖音上获得关注,需要有独特的内容创作能力、良好的表达能力,还需要懂得平台的规则和运营技巧。
而且,这个行业竞争同样激烈,每天都有大量的内容产出,想要从中脱颖而出,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时间成本,还需要一定的运气。
对于习惯了和钢材、建筑商打交道的钢贸商来说,转行做抖音等新媒体行业,需要完全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,难度可想而知。
钢贸商这个群体,其实专业性要求不高。
在过去的黄金时期,他们主要还是靠资源挣钱。这里的资源包括稳定的货源渠道、与钢厂的良好关系、下游的客户资源等。
只要能拿到货,能卖出去,就能赚钱,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。他们习惯了简单的买卖模式,靠信息差、关系网来盈利。
而现在,当他们面临转行的时候,需要进入的往往是一些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行业。
主要靠资源挣钱的人,现在转型到去专业领域去卷,非常难。专业领域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、技能培训和经验沉淀,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。
比如进入高科技行业,需要懂技术、懂研发;进入金融行业,需要懂金融知识、懂风险控制;进入医疗行业,需要懂医学知识、懂行业法规。
这些对于钢贸商来说,都是全新的领域,需要从头学起,而且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专业水平。
在已经有大量专业人士深耕多年的领域,钢贸商作为新手,很难与之竞争,想要获得成功的概率非常低。
所以,转行对于很多钢贸商来说,看似是一条出路,实际上更难。
在经济下行、各行各业都竞争激烈的情况下,进入一个陌生的行业,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,说转行是 “找死”,虽然难听,但也并非没有道理。
那么,钢贸商,是等死,还是找死呢?
我个人的意见是:等死!
等死,会慢慢死,找死,很快就嘎嘎了!
你觉得呢?欢迎来评论区评论,钢贸商是是等死、还是找死?
鼎锋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